南朝的梁代有一個少年才子,名叫到藎。他是當朝金紫光祿大夫,散騎常侍到溉的孫子。
到藎十分聰明,很有文才,文筆優美,皇帝蕭衍十分喜歡他,經常帶他到京口,登上北顧樓吟詩作賦。
有一次,到藎和祖父一同陪皇帝游覽。途中皇帝對到藎說:“你看這景致多好呀,你念首詩給我聽一聽,怎么樣?”
到藎忙答應一聲:“遵命!”他沉吟片刻,隨即念了一首詩,皇帝聽了,非常高興,摸著他的腦袋說:“你真是一個天下無雙的才子呀,恐怕當年的曹植也趕不上你??!”
隨后,皇帝又把到溉叫到跟前,說:“難怪你每次上書都寫得那么出色,那些上書大概是孫子替你寫的吧!”說完哈哈大笑,到溉和到藎也笑了起來。
過了一會兒,皇帝命人拿來紙和筆,親筆為到藎寫了一首詩:
研磨墨以滕文,筆飛豪以書信。
如飛蛾之撲火,豈焚身之可吝。
必耄年其已及,可假之于少藎。
后人用“飛蛾撲火,自取滅亡”比喻某人做事,結果洽洽是失敗的,這個故事記載于《梁書·到溉傳》中。
玩轉俗語
【俗語】飛蛾撲火,自取滅亡
【拼音】fēi é pū huǒ,zì qǔ miè wáng
【注釋】比喻某人做事,結果注定是失敗的。
【近義】自投羅網 自取滅亡
【反義】勝利在望 指日可待
【例句】你這種做法無異于是飛蛾撲火,自取滅亡,現在收手還來得及。
本文標題:飛蛾撲火,自取滅亡(標簽:)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stvankrucsanyica.com/suyugushi/1606.html
除非注明,本站所有文章均為「詞語庫」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