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安帝在位時,一些官吏行事不端,引發了羌人的不滿,他們多次入侵漢朝邊境郡縣。武都太守虞詡率數千軍馬開往甘肅地區征討羌人。羌人聽說后,準備在半道上堵截漢軍。虞詡就暫停行軍,聲稱要奏請朝廷增派援軍。羌人信以為真,便分散開來劫掠附近的縣城。
羌人剛分散開,虞詡就馬上命令軍隊日夜兼程,一天走上百里路。他還吩咐士兵每天在營地增添若干火灶。有人問虞詡:“昔日孫臏指揮軍隊行軍時,每天都要減少火灶的數目,您為何反其道而行之?兵書上說,每日行軍不能超過三十里,以防出現突發狀況,您為何這般急于趕路?”虞詡解釋說:“敵眾我寡。我方如果行軍遲緩就會被敵人趕上;我方如果行軍迅速,并連續增添火灶,敵人就會懷疑我們有了援軍,自然不敢追擊我們了。孫臏減灶的目的是示弱,我增灶的目的是示威,實際情形不一樣,方法自然也要有所變化?!敝链?,眾人方明白他的深意。
當時,虞詡手中僅有三千將士,而羌人的軍隊卻多達萬余人。雙方正式交鋒時,虞詡命令士兵只用射程近的弱弓反擊,不得使用射程遠的強弩。羌人誤認為漢軍戰斗力不強,都奮力向前。虞詡看到羌人離己方陣地已經很近了,就命令將士改換強弩猛烈攻擊,霎時敵人紛紛中箭落馬。羌人損失慘重,急忙退軍。虞詡又分出一股軍隊在羌人返回的必經之路設下埋伏,羌人遭到伏擊,又折損了大量人馬。
獲勝之后,虞詡認真勘查地形,建造了一百八十座堡壘。他通過招募流民,扶貧濟困,逐漸穩定了全郡形勢。
虞詡率軍作戰時,不盲從兵書上的理論和古人的經驗,而是根據實際情形變通行事厭詐”一詞就是隨著他的作戰事跡流傳開來的。
本文標題:兵不厭詐的故事(標簽:)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stvankrucsanyica.com/chengyugushi/2589.html
除非注明,本站所有文章均為「詞語庫」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