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拼音】:bù píng zé míng
【解釋】:鳴:發出聲音,指有所抒發或表示。指受到委屈、壓迫等不公平的待遇,就會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。也指對不公平的事表示憤慨。
【出自】:唐·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?!?/p>
【示例】:楊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二部第二十七章:“‘~’,看看現時的情況,難怪學生們厲聲疾呼——革命、救國?!?/p>
【語法】:緊縮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分句;指遇到不平的事主持正義
【褒貶】:中性詞
【英語】:injustice provokes outcry;Complaint comes when there is injustice.;exclaim against injustice;Injustice naturally brings on complaints. ;
不平則鳴的近義詞
打抱不平 鳴冤叫屈 忿忿不平 叫苦連天 長吁短嘆 喊冤叫屈 含冤負屈 叫苦不迭
不平則鳴的反義詞
逆來順受 忍氣吞聲 委曲求全 心平氣和 忍氣吞聲 稱心如意
不平則鳴造句
不平則鳴,人恩有意見總是要說的,壓是壓不住的。
“不平則鳴”,看看現時的情況,難怪學生們厲聲疾呼。
出了事情,不平則鳴,群眾在下面說話,你壓得住嗎?
不平則鳴,就是行使表達自由權利的體現。
在表現屢遭挫折的內心情志與不平則鳴的憤慈情緒方面,李詩較韓詩更直接,更外露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stvankrucsanyica.com/abcd/bupingzeming.html
除非注明,本站所有文章均為「詞語庫」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!